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您的位置: 首页>资讯 > >正文
2023-06-29 11:12:0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

全程科技助力秸秆综合利用

——白银市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新模式


(相关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燕茹彭雯

仲夏的白银,田野里一片葱茏。在会宁县韩家集镇的5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田地里黑色地膜、白色地膜相间,地膜上的玉米和大豆长势正旺,绿油油得一眼望不到边。

“为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增产增收优势,我们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4’模式、全膜双垄沟播保墒双籽同穴为核心技术,集成合理选择应用地块、缩株保密、扩间增光、提前覆膜、适期分播、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协同配套,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齐向辉介绍。

黑白相间的地膜不仅清晰划分了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区域,黑色地膜的使用还有效抑制了杂草生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作物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

“以前传统的种植模式每亩地的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现在每亩地的收入能达到1500元,除了有技术人员帮助指导种植外,还实现了机种、机耕、机收,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200多亩地的种植,地里的收成也好了。”韩家集镇村民张孝东笑着说。

这是白银市以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产业提质升级的一个有力举措。白银市始终把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用“科技创新+文明建设”双轮驱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10年来,白银市已先后育成五谷、垦玉、金穗、乾泰、禾丰源、三盛系列杂交玉米组合70个,其中玉米品种金穗3号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557.58万亩,增产玉米4.8亿公斤,新增总纯收益6.83亿元,取得较大经济效益。

“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白银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实施1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万亩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白银(靖远)蔬菜小镇等项目建设。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设施蔬菜、全膜玉米、马铃薯、冬小麦、道地药材、小杂粮、枸杞、苹果等共计引进各类农作物品种40个,落实试验示范面积5.6万亩。”白银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秦俊山告诉记者。

随着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不断深入和种植业的优化升级,如何让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以往大量的秸秆要么就地焚烧,要么四处乱堆,不仅耗费人力更影响环境,必须进行科学有效处理和利用。”靖远县东升镇镇长王壮飞告诉记者。

在靖远县东升镇东西部协作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实施粪肥还田保障粮仓安全”“大力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标语十分醒目。从农户手中回收的秸秆“走上”粪肥生产线、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颗粒有机肥生产线,充分做到了“秸”尽其用,点秆成“金”,探索出一条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新模式。

“我们立足本地现有资源,回收优质玉米芯、秸秆、杂草、木屑以及畜禽粪便等材料,经过高温膨化、生物发酵、灭菌、无菌包装等一系列技术进行处理,最终分别相应形成饲料、有机肥和生物质颗粒,实现秸秆的饲料化、肥料化和燃料化使用,最终实现绿色农业循环发展。”甘肃东雷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定业说。

据介绍,东升镇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每年可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1万吨、颗粒饲料0.8万吨、黄储饲料1万吨、微生物有机肥1.5万吨、粪肥3万吨,生产原料的收购辐射附近多个乡镇,实现每年科学有效处理秸秆等农业废料3.6万吨。

“我们回收秸秆1亩地可帮农户增收100元左右,此外,基地还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一个有机肥厂房便可带动间接就业人员30余人,去年基地人工工资发放达300多万元。”王定业告诉记者。

同时,基地和企业所在的新寨村通过村集体投入资金,每年可实现分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有了这个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基地,让大量秸秆‘变废为宝’,基地生产的有机肥和生物质颗粒燃料再推广农户使用,不仅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有机肥的使用还能减少对土地层的破坏,防止土地板结,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拓展了秸秆的多元化利用能力,延伸了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进明说。

近年来,白银市从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尾菜废弃物处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五个方面,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新模式,努力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家园,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