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蔚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升级,大多数家装消费者都不愿再追求凡事亲力亲为“受苦受累”,“当个甩手掌柜”或“直接拎包入住”岂不更好?基于这种消费心理,一站式整装模式生逢其时,刚好迎合了消费者当下的装修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整装凭借省钱、省心、省力的优势,已然成为家装行业的主流。在解决了传统装修诸多问题的同时,整装消费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痛点,而消费者最关注整装公司的售后服务、报价透明和品牌口碑评价。
(资料图片)
整装渐成主流消费模式
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对记者介绍说,整装是真正意义上能让消费者做到拎包入住的装修模式,从量房到施工,包括装修期间的质量、监管、交付检测等均由家装公司负责。在服务链条上,整装不仅包含基础的硬装、主材辅材的提供,还包括窗帘、沙发等软装,以及家具、家电的安装。相比于其他装修形式,其服务链条更长、更全,也更加适合缺少装修经验及时间紧张、无暇亲历亲为的消费者。
近日,贝壳研究院美好生活研究中心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北京整装市场研究白皮书》显示,整装逐渐成为家装市场主流的服务模式,尤其是在北京地区,整装是消费者在全屋装修时的首要选择方式,在过去一年的家装消费中,有65.2%的消费者选择了整装。
数据显示,2023年家装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2万亿元,其中整装市场的规模将迅速扩大,成为一大亮点,并将以超过20%的增速持续高增长。具体到北京整装市场,预计2023年将迎来全面回暖,到2026年市场整体规模可达192亿元。
“北京等大城市的家装消费者能投入到装修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对省心、省力的一站式整装有极强的需求。”贝壳研究院美好生活研究中心分析师闫金强告诉记者,“另外,北京消费者对新型家装服务的接受度更高,对知名装企的信任度也比较高。而且存量房是北京家装市场的主流,这也决定了装修的房型以二手老破小为主,因此消费者对装修设计的协调性和交付工期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些方面,整装都有明显的优势。”
标准化服务提升消费体验
传统家装模式存在标准化程度低、计价不透明、质量参差不齐、搭配风格不统一等诸多问题,大大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而整装以“标准化基础套餐+个性化定制”的一站式服务模式,降低了非标家装的不确定性,在装企标准化发展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成为行业品质发展的新风口。
“广阔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诸如欧派、索菲亚、梵客、尚品宅配等头部定制家居企业纷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拓整装市场。”闫金强表示,“值得关注的是,整装市场暂无区域超级头部品牌,除了传统装修企业外,被窝整装、爱空间等新锐品牌百花齐放,凭借自身流量和品牌知名度跻身第一梯队。”
消费者在选择整装公司时关注哪些因素?《2023年北京整装市场研究白皮书》显示,消费者最关注售后服务、报价透明、品牌口碑评价这3个因素。细节决定服务质量,消费者的不满主要体现在细节把控方面,比如工人不考虑施工现场卫生,家装公司缺少对施工人员的监管、缺乏对施工质量和节奏的把控等。另外,整装套餐的灵活性不足,无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变通,也是突出问题。
贝壳副总裁颜伟阳对记者表示,整装的品质价值在于最大化降低了装修环节中的不确定性,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收费、标准化施工和稳定的售后保障体系,家装公司专人负责从硬装到软装的售前、售中、售后全部产品和整体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服务体验,更高效、更便捷。
据颜伟阳介绍,交付质量低、工人难管理和获客成本高是整装行业的痛点。从施工方面来说,施工工艺未能标准化,设计过于套路化和无法完美还原消费者设计期待等问题仍未能完全解决,延期交付和低质量交付、各种不明增项则会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体验感。
从性价比转向质价比之争
记者咨询多家从事整装的品牌发现,目前市面上的“全屋整装”套餐大多按平方米或者整套报价,性价比高是主要卖点,行业竞争还是以价格战为主。比如,有的品牌表示,可以实现一站式全屋软硬装,每平方米只需千元左右。还有的门店表示,在其门店定制可以比同品牌的其他门店便宜10%—15%。
“整装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产品的堆叠,也不是只看价格。”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杨晓东主任对记者表示,质量无忧才是整装行业发展的核心,是装企生存之本。
“整装过程的标准化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交付能力,要有强供应链和高素质的专业化团队。”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会长秦占学表示,“因为整个装修涉及的链条多、周期长,有些产品模块需要第三方整合,家装企业要打造好自己的体系,拥有完整的运营平台。比如,以瓷砖为例,需要有瓷砖供应链的配套商来帮企业做仓储物流和交付。”
广东省定制家居协会副秘书长杨金胜认为,布局整装业务的企业需具备整体空间的设计研发、供应链的整合和交付、数字化系统运营等三大方面的能力,“当前行业存在的发展瓶颈,还是在于供应链的整合和交付上,尤其是硬装方面的交付问题”。
秦占学坦言,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整装将逐渐从性价比之争转向质价比之争,企业只有在品牌、产品上做出差异,才能摆脱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行业困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