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您的位置: 首页>资讯 > >正文
2023-05-01 04:59:06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宜城市小河镇农村志愿服务常态化实践的追踪观察获奖了!”日前,从湖北省宜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来喜讯,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杜兴洋教授师生团队撰写的宜城市志愿服务案例,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

志愿群体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农村志愿服务发展前期基础薄弱,如何在农村发展志愿服务,一直是宜城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宜城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宜城积极探索专业志愿服务队、义工组织、社工组织带动、村级联动、群众互动的“全科式、覆盖型”队伍体系,小河镇志愿服务工作就从一碗爱心粥开始,围绕农村弱势群体照料、满足村民生活需求、营造文明乡风等目标打造志愿队伍,建设农村志愿服务体系,实现了小河镇农村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负能”到“赋能”的转变。

方丹因为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心存感恩的她在宜城市小河镇朱市社区发起开办了免费爱心粥店,带领志愿者团队为生活困难的特殊群体,每日免费提供爱心早餐。然而,志愿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相关资料图)

志愿者们开办爱心粥店,起初只是单纯地想要帮助“特殊客人”们。这些特殊客人包括高龄老人、残疾群众、环卫工人等困难群体,每天凌晨4点30,方丹和志愿者们一起煮稀饭、蒸馒头、炒小菜,平均每天提供将近 50 份爱心早餐。有人替方丹算过一笔账,一天50份,一个月1500份,一年就是18000份,如此重负,显然不是仅凭方丹一人之力就可以承担的。志愿者们经常忙完早上的煮粥、送餐,再商量粥铺的运营问题。

一面思索着粥铺的出路,一面安抚着志愿者同伴们的情绪,方丹不由得想,什么时候志愿活动能在村子里走得更远……

思考的不仅仅只有方丹,小河镇、宜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宜城市委宣传部都在摸索和探索中。

现阶段的村镇都还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长期以来保留着相互帮助的传统,但互助的对象和类型范围比较固定,互助对象主要在邻里和亲戚朋友间;互助活动的种和范围也比较小,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红白喜事”等方面。至于村庄事务等具有集体或公共属性的互助活动,堪称少之又少。如何创建好、发展好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全新的议题,宜城一直在努力实践。

“志愿经费保障较弱、志愿者流动率较高、志愿者权益保护差、志愿者激励较匮乏。”小河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杨璨介绍,曾经的农村志愿者们因为真心真意做事却得不到认可,而“怨念颇深”,加之资金问题、权益问题、激励问题,满满的都是“负能量”。

“咱们得好好想想还有什么好的激励方式,能让更多人参与到我们的志愿活动中来。”杨璨回忆,为做好志愿服务活动,大冲村支书魏成曾组织农村志愿者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很快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的设立,提升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热情。

宜城市又以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主题,筑牢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加快推动宜城市新时代文明时代中心(所、站)建设。

有了政策扶持,小河镇的志愿活动建设也旧貌换新颜,各个村都修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曾洲村、符埫村等村纷纷建立起邻里厨房;大冲村之前的聊天“会场”,竖起一抹红色的立牌,上书“大冲村法治文化广场”几字,右上方是一朵蒲公英图标,这是宜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标志,蒲公英的种子可以随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生根发芽,孕育出新的生命,衍生出“希望、传播、分享”的概念,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思想内涵像蒲公英一样,立足实践,做文明的种子,传播希望和爱,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开枝散叶,吹入村镇的每一寸土地中。

得益于政策的施行,不只是大冲村,小河镇,宜城市各镇村的志愿服务面貌均有所改善。

农村志愿服务实现常态化并非易事,宜城通过鼓励各村党员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开展“点将台”和“邻长制”等特色制度,建设红色驿站、共享菜园、邻里食堂等实体设施,“多维赋能”志愿者,并最终形成农村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行机制。宜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负责人认为,小河镇的农村志愿服务常态化在实践中经受住考验,具备了推广运用的可行性与价值,今后宜城将进一步优化农村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提高志愿服务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实效,同时,依托中心、所、站、文明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岗“立体式”志愿服务阵地,全域推广“时间存折”志愿服务品牌,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为加快推动宜城实现“千亿级、五十强、幸福城”建设步伐,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宜城篇章贡献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力量。(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李锋 杨邦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