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您的位置: 首页>资讯 > >正文
2023-03-16 20:00:53 来源:互联网


(相关资料图)

很多女性都知道,月经是一个月一次的阴道出血现象。月经是青春期初步成熟的标志。阴道出血是由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引起的。为什么子宫内膜会脱落?为什么是周期性去角质?周期还是28天左右,这也正是本章所描述的。1.月经是什么?什么是月经初潮?月经是指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出血并伴有卵巢排卵,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之间,农村月经初潮年龄晚于城市。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月经初潮年龄提前。月经血一般是暗红色的。70%的血液来自血管出血,5%来自细胞渗出,25%来自静脉破裂和反流。除了血液,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和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结,正常情况下偶尔会有一些小血块。月经期症状: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但部分女性由于盆腔瘀血,月经期子宫血流量增加,会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坠感。个别病例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抑郁、易怒)、胃肠功能障碍(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鼻粘膜出血、皮肤痤疮等。这些症状并不严重,不影响工作和学习。2、月经周期特点女性典型的月经周期为28天,但常表现为不规律,可在25 ~ 35天波动。无排卵周期通常发生在月经初潮后或绝经前,因此月经的长度不同,出血日期可在3至7天之间波动。3.月经周期中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月经周期的特征是卵巢性激素分泌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说到卵巢性激素的周期性分泌,就不得不提排卵。在排卵和生长期间,每个月都有一批卵泡发育。经过募集和选择,只有一个卵泡能够成熟并排出卵母细胞。剩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通过凋亡的机制自行退化,称为卵泡闭锁。女性一生中约有400~500个卵泡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和退化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被结缔组织包围,共同形成黄体。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在LH排卵高峰的作用下进一步黄素化,分别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和卵泡黄体细胞。排卵后7~8天(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22天),黄体体积和功能达到高峰。排卵后9 ~ 10天黄体退化,踢功能限于14天。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在性成熟期,除非是怀孕或产后哺乳,否则卵巢都在不断重复上述周期性变化。激素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卵泡的周期性发育,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在发生周期性变化。在卵泡期,卵泡主要分泌雌激素,孕酮的分泌可以忽略不计。随着卵泡的不断增大,卵巢分泌的雌激素量不断增加,成熟卵泡排卵前雌激素会达到峰值。排卵后雌激素分泌会减少。排卵后黄体形成,黄体会分泌大量的孕酮和一定量的雌激素。月经前黄体萎缩,功能衰竭,孕酮分泌能力下降,血孕酮水平下降到卵泡期早期水平。FSH和LH也会随着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周期性变化。在卵泡期,随着雌激素水平的升高,FSH和LH水平会逐渐降低。排卵前,在雌激素的正反馈下,增加的雌激素会促进FSH和LH的增加,形成FSH峰和LH峰诱导排卵。黄体形成后,雌孕激素的负反馈会降低FSH和LH的水平。

在卵泡期,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改变了子宫内膜的增生,称为增生性子宫内膜。排卵后,卵巢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增生期子宫内膜在分泌期发生变化,称为分泌期子宫内膜。黄体期后期,黄体萎缩,雌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支撑,出现坏死、脱皮,表现为月经来潮。此时的子宫内膜称为经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的结构子宫内膜主要有三种组织结构,即上皮、间质和血管。整体来说,子宫内膜分为两部分,即功能层和基底层。功能层位于表面,分为致密层和海绵层。致密层靠近宫腔表面,由靠近宫腔上皮的基质形成。海绵层以腺体为主,间质较少,疏松,血供丰富。功能层对卵巢分泌的激素有反应,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月经期脱落。基底层位于海绵层和肌层之间,包含子宫腺底部和支持血管。基底层对卵巢分泌的激素不敏感,周期性变化不明显。经期只有功能层脱落,基底层不脱落。子宫内膜分为三个阶段:增生期、分泌期和月经期。增生期的子宫内膜上有两种雌激素受体,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细胞增生。子宫内膜增生的时间不固定,取决于卵泡的生长时间。对于月经周期为28天的女性,排卵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因此子宫内膜增生的时间为月经周期的第4-14天。分泌期是黄体形成后分泌期子宫内膜在黄体酮作用下的变化。分泌期子宫内膜的生理变化是孕激素在增殖期基础上的结果。孕酮的主要作用有:下调雌激素受体,减弱雌激素效应;雌激素代谢加快,子宫内膜局部雌激素水平降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经历前蜕膜化变化,腺上皮经历分泌变化。排卵标志着分泌期的开始,排卵后1-5天为早期分泌期,子宫内膜增厚,腺体增大弯曲;排卵后6-10天为分泌中期,这一时期子宫内膜表现出较高的分泌活性,前期的弯曲和扩张达到高峰,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子宫内膜厚而软,营养丰富,有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分泌后期也称为经前期。月经发病前4-24小时,内膜的螺旋小动脉出现局部痉挛和收缩,痉挛远端的内膜因缺血而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然后血管扩张,血液从破裂的血管流出。月经期间,由于雌孕激素水平降低,内膜组织变性、脱落,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混合排出,从而形成月经。月经期内膜基底层开始增生,形成新内膜。因此,月经期不仅是上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个月经周期的开始。以往人们对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的关注较多,对螺旋动脉的周期性变化研究较深。现在人们更加关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血管生成的变化。血管生成始终存在于整个月经周期的子宫内膜中,表现为增生期的血管扩张、分泌期的螺旋动脉生长、月经前血管的退化和月经期间血管断裂的修复。血管生成受血管内皮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血管生成素等因子的调节。许多研究发现这些生长因子也随月经周期周期性变化,这与血管生成素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输卵管从内到外可分为黏膜和肌肉。粘膜由上皮细胞组成,包括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输卵管拾卵是通过肌肉收缩和纤毛摆动实现的,卵子和受精卵的运输主要是通过输卵管肌肉收缩实现的。肌肉收缩和纤毛摆动是通过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酮来实现的。雌激素能促进纤毛形成,孕激素能使纤毛脱落。宫颈粘液的周期性变化宫颈粘液主要由子宫内膜腺体的分泌物组成,此外还有子宫内膜和输卵管的少量液体,以及宫腔和宫颈的碎屑和白细胞。子宫腺粘液的分泌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随月经周期周期性变化。排卵前宫颈粘液分泌增多,拉丝度好,粘度低,有利于精子穿透。排卵后宫颈粘液分泌减少,黏稠度增加,拉丝度差。怀孕后粘液变稠,可形成粘液栓堵塞宫颈,阻止精子和细菌通过。月经周期阴道黏膜的变化阴道黏膜的上皮细胞也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也是周期性变化的。雌激素使阴道上皮底层细胞增生,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为中表层细胞,使表层细胞角质化,细胞内富含糖原,被乳酸菌分解为乳酸。排卵后黄体酮使阴道粘膜上皮细胞脱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阴道脱落细胞了解女性的生殖内分泌状况。基础体温的黄体酮可增加体温中枢的质疑设定点。通常排卵前基础体温低于36.5,排卵后12-16天体温上升0.3-0.5。临床上可以根据基础体温判断是否有排卵,如果有排卵,黄体功能是否良好。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标签: